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
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
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给你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书里不打鸡血,不灌鸡汤,而是提供一系列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直击人生的种种问题。帮你创造更满意的人生,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四十堂关于爱情的必修课,社会学家、学者李银河为你讲透爱情、婚姻与性的本质。
本书是李银河四十年来婚姻、家庭与性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是作者对毕生的研究积累和感悟做的一次系统的总结。
书中透彻地探讨了爱情与性、择偶标准、婚外情、性少数群体、生育观念、性教育、女性独立等话题。从柏拉图之恋到更加多元化的性取向,从个人愿望与习俗规范之间的冲突,到感情的流动性和婚姻的固定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作者通过讲述中外婚姻制度、爱情观念、性观念变迁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趋势,一窥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情爱方式,拓宽了看待两性关系的视野,并且对于当今中国人所面临的婚姻、爱情与性的现实困境,以及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了极为详细的观察和解读。。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
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
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几年前,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询问这位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尼日利亚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阿迪契给好友的一封回信。
这十五条无价、睿智的建议,其实是关于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
避免情绪化决策,认识情绪化本能,作出相应改变,摆脱非理性的困扰,重新把能量投入建设性的行为中。
避免一分为二:如今不应再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都是中等收入国家,而这种传统分类方式很容易让你在现代社会痛失潜在市场;
午夜北平
作者: [英] 保罗·法兰奇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恶土”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人行道王国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 [美]奥维·卡特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色彩的秘密生活
作者: [英] 卡西亚·圣克莱尔
《色彩的秘密生活》讲述了75种迷人的颜色及其不同寻常的故事。
从金发到红发,从改变了战争方式的棕色到保护人类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画,从朋克的酸性黄到与圣徒同名的凯利绿……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就像其颜色本身一样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