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NK——为了这个展览,他们“打碎”了一切的存在

有人说,玻璃的宿命就是破碎。但是正如上海玻璃博物馆在七周年之际全新呈现的年度特展“破碎”(BRKN)所要探索的:破碎,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它也可以拥有积极的内涵,并成为希望和新的开端的象征。以玻璃为出发点,展览“破碎”(BRKN)将考察有限物质与无限观念之间的奇妙认知鸿沟。

“玻璃,总是要碎的。”以这句广为人知的谚语为出发点,展览“破碎”(BRKN),将探索粉碎、破碎和破裂的事物,能如何道出心碎和希望,以及两者之间的一切。展览呈现的21项装置作品,将从不同的视角探索“破碎”的内涵、隐喻及无限可能性。所有作品均以玻璃为核心介质——而玻璃固有的脆弱性,将使其成为无数语言中最强而有力、并且反复出现的隐喻——此外,音乐,作为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也将在展览中施展不容忽视的情感力量。

“破碎”一词往往会被用于描述一种带有终结含义的消极状态。比如,我们会倾向于丢弃破碎的东西,也会试图摆脱破裂的关系。而破裂的关系——无论友谊、爱情亦或信仰,都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此外,“心即是玻璃”的隐喻也将贯穿于整个展览。

心脏,这个象征着情感和理性中心的器官——其字面意义上的生命力量——代表了我们脆弱的情感纽带。因此,就像玻璃一样,它是脆弱的,需要小心呵护;同时,玻璃的透明质感也象征了心灵的理想化纯净特质。

破坏的行为,不管是循序渐进、亦或极速突然,都需要通过力量、压力或者张力的作用来完成。作为展览“破碎”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展项之一,“牢不可破”(Unbreakable)将力量的二元性演绎为一辆疾驰的汽车——这个重达一吨的钢铁、橡胶和玻璃混合物——撞上了一根象征着坚固不屈的障碍物:一束空灵的光柱,猛然停了下来。作品旨在对权力的象征,以及我们周围世界中对立力量的二元性提出质疑。

作品“妈妈说别对你手软”(Mama Said Knock You Out)同样表现了这种对抗和冲突的概念。这组作品通过传递出一场高强度拳击比赛的紧张气氛,探索了达到临界点的意义和结果,并向我们揭示了竞争和冲撞带来的压力,以及这种冲突所暴露出来的弱点。


对于“破碎”这个词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关系。“破碎”有着彻底中断的意义,它既可以用于积极的成果,也可以用于消极的后果。而在作品“打破玻璃天花板”(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中,这里的“打破”便是指对“隐形障碍”的清除,它同时也代表了对正在持续进行中的工作场所性别平权运动的致敬。

破除旧有事物,也意味着全新事物的孕育。这种逻辑同样适用于玻璃:当它一旦破碎,就几乎没有可能恢复其原来的完整性。但是,尽管我们说“玻璃,总是要碎的”,破碎之后的玻璃可以被熔化、回收和重新利用,迎来一个新的篇章、新的开始。

热门推荐

首页

购物商城

热线咨询